一席茶,一池荷,熏香迟暮,花馔青灯......
如果拿我们的日常生活与古人的生活做一番对比,一定会发现很多差异,除了物质条件和经济、科技发达程度的不同,生活方式也是天差地别。
例如,我们的业余时间多数用来上网或摆弄手机,而古代很多文人雅士,除了吟诗作对,还有更具生活情趣的四般雅事:点茶、插花、挂画和品香。
虽然在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中,品香已经不再像香道鼎盛时期那样普遍,但仍然有一些人在热爱并传承着诗意的香文化。
▍旧时雅事今安在
品香对于一个人的内在修养、外观气质都是一种锻炼和提升。中华民族自用香以来,经过长久的发展,形成了悠久而丰富的香文化。一般认为,香文化形成于秦汉、发展于六朝、完备于隋唐、鼎盛于宋元、广行于明清。
香道鼎盛时期的宋代,毋庸说宫廷用香繁多,皇帝常以各种名香赏赐群臣后妃,就连一般文人士子也以焚香为趣。宋词中频频出现焚香场景来营造意境,也真实地反应出时人对用香的追捧。
如李煜的“红日已高三丈透,金炉次第添香兽”,透露出香火昼夜不歇的景象;李清照的“淡荡春光寒食天,玉炉沉水袅残烟”,寄愁绪于香烟。
另外,举世皆知的反映北宋当时市井生活的名画《清明上河图》中,就有“刘家上色沉檀拣香”的显著描绘,是香文化普及的一个佐证。
然而清末以来,由于社会、政治、经济等种种因素,香文化在中国的发展遇到了瓶颈,品香都成为一种奢侈生活的代表。
不得不说,香文化的发展、用香品香的这种雅趣需要有一个盛世环境作为前提和基础。我们很欣慰地看到,当今有越来越多的人重新开始接触香、喜欢香,并且热情地去了解和推广香文化。
▍品香仪式有讲究
品香作为“四般雅事”之一,过程中充斥着浓浓的仪式感。品香的讲究很多,甚至用香的场所、时间等都有考究的规定。
用香一般有篆香、焖香、焚香、蒸香、熏香和煎香等几种方法,根据香品不同,用香的方法和程序也各不相同。其中最能体现传统香道文化韵味的当属隔火熏香法,从松灰、烧炭、入炭、垒灰、压灰到打筋、开火窗、切香、入香、品香,各个环节都有规范的手法和讲究。
从准备阶段,主客入座,主客在主人左手边,陪客依次在主客左手边落座;品香前呈茶,茶要清淡雅致,避免影响品香。而正式到了品香的程序中,更为庄重典雅。
如打筋,先分为五个区域为主筋,再打出九条小香筋,此为“九五至尊”;再如品香的手法,要一只手从炉底轻轻托起香炉,另一只手拱成空心半球状来使香气聚拢,然后细心吸香品香,再将头微低转向右边,将浊气呼出。主人如此品过三次后,将香炉传与主客,主客依此品过三次,再向左依次传递,三巡为止。
置身其中,会使人自然地在内心产生一种肃穆的神圣感。无论在你的脑海中有多少愁情烦事,都会在氤氲的幽香中随风而散。
▍繁琐的仪式意义何在
与茶道类似,有些人认为,喝茶只要解渴即可,没必要大费周章。那么,如此繁琐的程序是否真的很重要呢?
其实,好的香品会因为用香方法和程序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状态,急切地焚烧很可能会损失香品的韵味;更重要的是,品香虽然也有许多养生功效,但其精髓在于心境的平和、修为的提升和智慧的参悟,这些一定是真正静下心来才能领略到的,所谓雅事就雅在整个过程的从容不迫、优雅有致。
“品”字三口,其中包含着辨别、分析、感悟之意,必再三回味,方能称“品”;品香也是如此,只有调息宁神,三回其味,才能真正领悟到香的韵味。
古人认为,品香,不仅是气味的分辨,更是从知觉到观想的一种升华。
闻香云:当一缕青烟飘过来时,用鼻子轻轻吸入、慢慢品尝它的芳香。
闻香韵:品尝一下香盒四周洋溢着的香韵,这是品析香品是否到位的关键。
品香意:感受整个空间飘逸着的香韵,体会香的意境和层次感。
品余香:香品点完后,要品一下留在空间里的香韵,这也是品香的目的所在。
文章整理如有疏漏或者有新的信息更新,可联系右下角客服进行修改,或者给熠思域教育团队联系。
扫描立刻咨询